#阿姆斯特丹 | 新年『新習慣』減塑
每天許多新聞報導著大自然如何被塑膠品摧殘,印象最深刻的有:救援隊把海龜鼻子裡卡住的吸管拔出來、魚肚被剖開驚見黏在一起的塑膠袋。幾次親眼看到公園裡的侯鳥和天鵝,叼著污髒的塑膠片及吸管,細心築成鳥巢,那是雛鳥的家。
上次去西班牙海邊,想和孩子認真堆個白沙城堡,驚見沙子裡全是若隱若現的寶特瓶與蓋、塑膠叉、煙蒂頭...,幾乎無法捉到一手乾淨的白沙。再往前一走,浪拍上岸好多船用膠繩,還有一隻幾乎打爛的海鳥屍體忽沈忽浮,嚇死我了。
我看著海,停了好久。除了震驚還是震驚。『難道這是我將留給孩子們的?』我問著自己。如果我現在不做點什麼,再過20年,他們將牽著他們的孩子,來到更多被垃圾覆蓋的海灘?或他們將認為海灘本來就長這樣,沙與塑膠蓋是天生共存的?不不不,絕對不是。於是,那天沒有白沙城堡,但和孩子撿了一堆垃圾丟。
塑膠本身附著的有毒化學物質更是我們看不到,卻直接威脅健康。食物用塑膠袋、杯、碗、叉裝盛,在外食方便的國家又更為嚴重。一碗熱湯麵、一杯熱咖啡、一份排骨便當...全與塑膠直接接觸,然後滾進肚子裡。時間一久,身體怎不出狀況?
之前和朋友去麵店,我滴咕忘記自備碗筷,難過用著(漂白過)竹筷和塑膠碗。朋友安慰著說『啊就習慣了,沒關係啦』。嗯對,就是『習慣』,讓我很自然地去做很多事情,從沒想過前因後果。習慣到處裝塑膠袋、習慣飯菜放在塑膠便當盒...。
塑料的歷史並不久,記得兒時最愛外婆做的酸梅冰,用小小塑膠袋裝著,一吸就是美味的酸甜。外婆很愛乾淨,很多東西都要用乾淨塑膠袋包起來,甚至珠寶或錢都用塑膠袋分類包裝。那時塑膠袋是先進品,但短短30~40年,卻成為地球45億年以來的大浩劫。
70年代前沒有塑膠的生活,人們是如何過的? 用木、草、鐵、鋁、玻璃... 取材自然。但也因為塑料便宜、輕巧、防水...很多優勢,被大眾接受喜愛。今日各種資源消耗殆盡,再怎樣也無法回到過去,這一切是緊繫牽連,一個無止盡的黑洞問題,我想著。
無法改變大環境,但至少我能做到改變自己和我的小家庭。過去一年,『塑膠品』已成為心中的警戒物品,從原本必須提醒自己,後變成一種自然習慣。出門買菜帶購物袋,能裸裝放置袋裡的東西,不再多裝塑膠袋。盡量重複使用塑膠袋,不拿新的。出門外食,隨手帶鍋子或盒子備裝剩食,盡少使用塑盒。
『愛地球做環保』或許是偉大口號,但其實最終,減塑不為誰做,而是為自己、孩子們、一代一代。或可私心的想,是為了不要生病、為了能帶孩子去海邊蓋座白沙城堡,所以我要認真減少使用塑膠用品。
雖離標準還很遠,但我親身經驗是減少使用塑膠袋並不難。一開始仍常忘記,但只要有第一次,可能有第二次,第三次,漸漸的就變成一種『新習慣』!